首页 >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学术流派 根据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进程和战略管理哲学,战略管理的学术流派大约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这个阶段对应于战略管理历史时期的第一阶段,主要有自然选择学派和逻辑渐进学派。自然选择学派的观点是: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是决定战略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组织,包括大型企业都不能影响自己的经营环境,而只能受制于环境并根据其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所以,战略的形成过程类似于物种的自然选择的过程。
浏览量:0
时间:11-13
资源学派(Resource School)——竞争战略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资源学派是竞争战略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其某些理论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出现,以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大为·柯林斯(David J.Collis)、塞西尔·蒙哥马利(Cynthin A.Montgomery)等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论著基调的主流学派。自从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从此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
文化学派(Cultural School)——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文化学派(Cultural School)成立于19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艾瑞克·莱恩曼《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Peters和Waterman《追求卓越》(1982)、博格·沃纳菲尔德《资源为本理论》(1984)。
学习学派(Learning School)——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成立于19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查理·林德布罗姆《“蒙混过关”的科学》(1959)、詹姆斯·布雷恩·奎因(James Brian Quinn)《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1980)、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1990)、加里·哈默、C.K.普瑞哈拉德。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是内部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认为战略制定是个确切定义的过程设计学派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整个发展过程比较波折,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下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战略思想”。它是以SWOT分析为基础,倡导“企业内外匹配”为座右铭的。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权力权衡的过程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成立于197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Mac Millan《论战略形成:政治概念》(1978)、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组织的外部控制》(1978)。
认识学派(Cognitive 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思维的过程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又称认知学派,成立于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认识学派最早起源于Simon等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学派认为:认识是无序的;认识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认知是制图过程;认识是概念形成过程;认识是构建过程。认识学派认为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学派研究内容对认识心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对战略管理研究贡献是有限的。
目标战略学派是主流学派之一,其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主题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目标战略学派从广义上来理解经营战略目标的,它既包括确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
能力学派(Capacity School)——竞争战略的行为与过程分析理论能力学派的出现源于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性。产业结构虽然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只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波特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但对企业“能够做的”方面却语焉不详。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管理学
结构学派(Configuration 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系统转化的过程等。结构学派(Configuration School)又译:构造学派、综合学派,成立19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及著作有:Chandler、普拉迪普·坎德瓦拉,亨利·明茨博格,米勒《“里卡洛斯”的悖论》(1990)。
竞争战略学派是国内介绍最多的主流学派之一,其基本观点是:竞争战略的要害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为确立竞争优势而采用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即通过规模经济和取得市场占有率,使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二是差异化战略,即生产出该产业中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的产品,形成独家经营的市场;三是专一化战略,即将经营目标集中到整个市场的某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建立起自己产品的成本领先或者产品差异化优势。
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对环境反映的过程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l)成立于197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有:Hannan, Freeman。该学派将战略管理完全变成了一种被动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观察了 解环境并保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两个组织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中怎么能够成功地采用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
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正式规范的过程计划学派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与设计学派处于同一发展时期,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创新战略学派提倡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其基本观点是战略是面向未来的,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创新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思维,如何对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败和风险进行预测与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