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类演化早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浏览量:0
时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 蜥
浏览量:0
时间:
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其演化历史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它们究竟是独立起源于无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没有其他开孔),还是与蜥蜴、鳄鱼和恐龙(包括鸟类)等一起,从双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还有两对颞孔)祖先演化而来?龟的身体结构与其他四足动物截然不同。它的躯干部分很短,并且被封闭的甲壳(背甲和
浏览量:0
时间:
5月26日,古脊椎所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鲜有化石可
浏览量:0
时间:
大唇犀(Chilotherium)两性均无角,其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上门齿完全退化消失,晚中新世时期繁盛于欧亚大陆。自从林斯顿(1924)建立大唇犀新属,该属共有13个新种曾被描述,有19个其他的属种被修订归入该属,但是经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属内有效种被确定为10个。最近,中
浏览量:0
时间: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是一类产自河北围场早白垩世的有尾两栖类。近期古脊椎所王原研究员课题组对新发现的8件化石材料进行研究,修订并补充了围场皇家螈的鉴定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新的研究指出成对平行骨化的下鳃骨 I 和 II 仅出现在幼体和幼
浏览量:0
时间:
中国的新近纪陆相地层出露广泛,如甘肃的临夏盆地发育从渐新世至更新世的连续地层,涵盖了完整的新近纪时段并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而演化迅速的哺乳动物是划分对比新近纪陆相地层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命名了哺乳动物分期。由于地质年代“期”与年代地层单位“阶”
浏览量:0
时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卢静等人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对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一新的基干肉鳍鱼类短耳褶纹鱼(Ptyctolepis brachynotus gen. et sp. nov.)的脑颅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其中复杂而出乎意料的形态特征信息,显示斑鳞鱼类(斑鳞鱼、
浏览量:0
时间:
罗平动物群是我国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早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群,类似化石组合也见于贵州盘县,又称为盘县动物群。长期以来,罗平动物群中发现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包括多种爬行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因此也被视为二叠纪大绝灭后,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的典型代表。罗平生物群中的海洋爬行动物包括属种丰富的鱼龙
浏览量:0
时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其中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这是全世界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
浏览量:0
时间:
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高原东南部,其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独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是雪豹、兔狲、藏狐、岩羊、高山兀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其中尤以雪豹最为著名。三江源地区由于海拔高,紫外线照射强度大,温度低等原因,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很低。2016-2017年,
浏览量:0
时间:
鸭嘴龙类是一类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大型陆生植食性鸟臀目恐龙,其化石分布广泛,除大洋洲外其他大陆均有发现。鸭嘴龙类最明显的特征为头部扁长并具形似鸭嘴的吻部,以及复杂的齿列和强大的咀嚼系统。鸭嘴龙超科包含较原始的基干类群和较进步的鸭嘴龙科。部分鸭嘴龙科成员具有形态各异的头饰结构,因其头饰形态
浏览量:0
时间: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