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速览极度受威胁:8种穿山甲全部被列入 IUCN 受胁名录(从“易危”到“极危”不等),非法贸易量长期居高。主要威胁:为获取肉与鳞片而过度捕猎;鳞片在部分传统药用体系与奢食文化中被炒作;非法国际走私链条跨洲运作(近年非洲种群亦被大量走私至亚洲)。保护动作:2016 年 CITES 将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纳入全面禁贸;各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学名: Poecilotheria metallica;俗称孔雀捕鸟蛛、古蒂蓝宝石捕鸟蛛。IUCN 等级: 极危(CR)。全球天然分布极为狭窄,几乎仅限印度安得拉邦一小片季节性落叶林。标志特征: 体毛呈电光蓝,源自结构色(纳米结构选择性反射),而非蓝色色素。生态习性: 典型树栖物种,昼伏夜出,栖居树洞与不对称漏斗网,主捕食飞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极危(CR):全球野外个体不足 100 只,全部集中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巽他乌戎库隆国家公园(Ujung Kulon)。核心威胁:遗传多样性低、食源被阿楞卡棕榈(Arenga)挤占、单一区域集中带来的自然灾害与疫病风险,以及圈养繁育长期无突破。最新动态:截至2023 年 10 月,园区记录到新生犀牛幼崽,估算总数约 81 只,但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野外数量估计不足 ~150 只,IUCN 状态:极危。主要威胁: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套索偷猎、大型猎物减少。有效措施:保护并连通完整雨林、强化反偷猎、科学规划土地与道路、社区共管。物种亮点马来虎体型较小,适应浓密、弱光的热带林下环境。体长:2.3–2.6 米(7.6–8.5 英尺)体重:雄性约 48–129 千克;雌性约 2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唯一分布地:蒙古国戈壁沙漠极小区域(依水源而生)。保护级别:极危(IUCN熊类专家组与蒙古红皮书)。现存数量:遗传监测估算约 31 只,雄性比例偏高、遗传多样性极低。主要威胁:生境丧失与破碎化、气候变化加剧干旱、低遗传多样性导致的适应力下降。保护行动:戈壁熊项目(定位跟踪、补饲点管理、遗传样本监测)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分布:仅见于中国西北 天山 山脉的高海拔碎石坡与峭壁缝隙体型:约 20 厘米,圆脸、大耳、灰色夹褐的短毛现状:极危,野外个体估计 不足 1000主要压力:气候变暖(雪线升高、微气候消失)、放牧与人类干扰为何罕见:生境狭小、行为隐秘、仅少数实地记录到活体物种概述伊犁鼠兔因“熊娃娃脸”与“像兔非兔”的憨萌外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体型最大 的大猩猩亚种,仅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DRC)东部的低地与山麓雨林。受威胁等级:极危,野外存量不足约 5,000 只,近几十年急剧下降。主要威胁:工业与小规模采伐/采矿导致的森林丧失与破碎化、丛林肉猎捕、武装冲突与治安不稳、人畜共患病等。有效举措:社区共管保护地、反盗猎巡护、保护区稳定融资、与
浏览量:0
时间:
恒河鳄野外成体约 650 只,主要集中在印度占巴尔国家保护区。了解其超窄长吻捕鱼的适应、受威胁因素(采砂、筑坝、渔网缠绕)与一线保护行动。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极危等级:全球野外个体不足 6,500;主要威胁为偷猎取角与栖息地丧失/破碎化。“钩唇”食叶者:上唇前端尖而灵活,能像镊子一样夹取灌木嫩枝与树叶。谨慎回升:依赖严密反偷猎、种群转移与生境管理,近年出现缓慢增长。目录物种概览外形与识别要点分布与生境食性与生态角色行为与繁殖黑犀牛 vs. 白犀牛一览保护现状
浏览量:0
时间:
要点速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约110英尺(33.5米),体重约33万磅(150吨)。滤食性巨鲸:依靠鲸须过滤磷虾,利用可扩张的喉沟完成“掠食式吞咽”。长寿与远迁:通常寿命80–90年(有记录可达约110年),每年跨洋迁徙。超级“高音量”:是已知最响亮的动物之一,低频声波可传播数百公里。主要威胁:渔具缠绕、船舶撞击
浏览量:0
时间:
学名:属 Squatina(天使鲨属)中文名:天使鲨(又称“沙魔”)分类:软骨鱼纲 → 软骨鱼亚纲 → 鲨总目 → 天使鲨科(Squatinidae;单一属)体型:大多体长约 1.5 m;少数种可达约 2 m;体重多见 20–30 kg 级别典型外观:背腹扁平、极宽的胸鳍、短而粗壮的尾部,下叶长于上叶生态位:海底伪装伏击捕食者主要威胁:栖息地退
浏览量:0
时间:
学名:Arctictis binturong别名:熊狸、熊猫猫(Bearcat)分类:哺乳纲 → 食肉目(Carnivora)→ 灵猫科(Viverridae)体重:约 9–14 kg(个体差异可更大)体长:头体长约 60–96 cm;尾长约 55–90 cm(可缠握)IUCN 级别:易危(Vulnerable)主要食物:无花果等浆果类水果为主,也吃鸟类、昆虫、蛋及小型脊椎动物典型特
浏览量:0
时间:
摘要要点非洲森林象、塔帕努利猩猩与加湾鼠海豚等物种处于极危(CR),核心压力来自栖息地丧失、偷猎/兼捕与疾病。个别物种出现阶段性恢复(如北毛鼻袋熊在封育区与防捕食者围栏下回升)。像索拉羚、海南长臂猿等隐秘难见,增加了监测与保护的难度与成本。IUCN 红色名录分级速览:未评估(NE)/数据缺乏(DD)/无危(LC)
浏览量:0
时间:
学名:Python reticulatus别名:网纹蟒、网纹巨蟒(常简称“网蟒”)分布:南亚与东南亚(含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婆罗洲、尼科巴群岛等)体长:常见 3–6 m;极端个体可超过 9 m(约 32 ft)体重:随个体差异很大,巨型个体可达百斤以上生态位:顶级捕食者;主要捕食各类哺乳类与鸟类典型栖息地:热带雨林、
浏览量:0
时间:
一眼看懂拉撒路物种(Lazarus species):曾被认为已灭绝,后又被重新发现的物种(如腔棘鱼、塔卡赫)。“失踪”的常见原因:隐蔽行为、难以抵达的栖息地、调查不足或误鉴定。重新发现能重启保护行动:带来关注、资金、立法和栖息地管理的改进——但原有威胁并不会消失。什么是“拉撒路物种”?源自圣经中“起死回生”的典故
浏览量:0
时间: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