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塘效应
蛙塘效应(frog-pond effect)
什么是蛙塘效应
20世纪50年代早期,社会比较理论问世。自那以后,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给出了大量证据,证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外表、才能、智力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认同和来往的对象的特质。当这些比较带来不准确的自我表达或评估时,这一扭曲现象有时被称作蛙塘效应。
这一短语起源于1966年的一篇论文。该文提及,名牌大学GPA(GPA代表平均学分绩点,这是美国衡量学业成就的标准方法)较低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学术能力不如更低层次学校的高GPA的学生。
“当小池塘里的大青蛙,好过当大池塘里的小青蛙”。该文的作者这样写道。
此后,蛙塘效应这一说法就持续出现在各种研究中。
“我们采用这一术语,是为了指称这一倾向:较低级别的组群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更高,而较高级别的组群中具有较低地位的人则相反。”
换句话说,我们在评价自己时会将他人作为参照物。向上的社会对比可能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够有吸引力,不够有能力;向下的社会对比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社交媒体的发展强化了“蛙塘效应”,当今时代的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展示自己最耀眼的高光时刻,而这就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心理压力。社会攀比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我们还年轻或脆弱的时候。当我们周围都是我们认为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时,即使客观上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平均,那也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泄气。
蛙塘效应的相关实验
在2012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邀请一位年轻女性进入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的实验室。
这位女士将参加一个“审美判断”实验。
研究人员给她的脸拍了一张照片。
然后让她坐在一张桌子旁。
桌子上放着两个东西:
一台电脑显示器和一面镜子。
在显示器上,这位女士观看了一系列“有魅力的职业模特”的头像,全都是女性。
在这一连串美丽的面孔之后,这位女士的照片出现在了屏幕上。
但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
这名女子在显示器上看到了13张自己的照片。
仔细一看,她发现自己的脸在每一个版本中都有所不同。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特别的照片编辑程序,对这名女士的照片进行了“变形”。
即对照片进行修饰,使照片看起来更有魅力或不那么有魅力。
除了最初的原图以外,这名女士现在要看的是另外8张经过修饰,比原图看起更漂亮的照片,以及4张比原图看起更难看的照片。
这名女士一边照着镜子,一边被要求挑选出自己觉得最符合自己外貌的照片。
尽管“比原图看起更漂亮的照片”的数量是“比原图看起更难看的照片”的数量的二倍,但这位女士还是选择了一张“比原图看起更难看的照片”,作为她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研究人员对大约70名男性和女性重复了这个实验。
一次又一次,那些看到一排漂亮面孔的人倾向于选择那些“比原图看起更难看的照片”,作为他/她心目中的自画像。
另一方面,当研究人员翻转剧本,给人们看一大堆不好看的面孔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比原图看起更好看的照片”,作为他/她心目中的自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