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成已有46亿年的历史。最初,地球表面并没有生命。随着地球的发育、变迁,地球表面的某些物质经过一段漫长的化学进行阶段,由无机物质分化发展产生非细胞结构的蛋白体小块,随着地球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大约在35亿年以前,物质化学进化到一定水平,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就转化为生命物质。这些原始生命又经过漫长的
浏览量:0
时间: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古北动物地理区的东南部和东洋动物地理区的北部,是唯一跨越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中两个主要地区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质历史古老,地球地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印度版块与欧亚版块的相撞、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与我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动物区系与地理地史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及其周
浏览量:0
时间: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圆口类七鳃鳗
浏览量:0
时间:
尼可尔斯基在《黑龙江流域鱼类》(1960)中提出了区系复合体概念。动物区系复合体是指有共同地理起源、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内并与该带的生物条件和非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在一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群动物(鱼类)。根据此概念将黑龙江流域的鱼类区系分为6种区系复合体,即中国平原复合体,古代第3纪复合体、北方平原复合体、北方山区
浏览量:0
时间:
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划分方法各抒已见,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一文,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植物不完全相同,应分为黑龙江、西北高原、江河平原、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
浏览量:0
时间:
由种内个体异质性表现出来的遗传多型性,应该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就认识到一个物种是以包含有大量变异个体的种群形式存在,而且一个物种往往又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这些种群之间在遗传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遗传多样性的
浏览量:0
时间:
1980年曹文宣院士在中国鱼类学会学术年会上对区系复合体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应予以摈弃。1998年刘焕章博士等在《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与东亚淡水鱼类的起源演化”论文中指出:中国淡水鱼类在各地都是以鲤科鱼类为主,因此,鲤科鱼类的起源演化规律反映了东亚淡水鱼
浏览量:0
时间:
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系统多样,仅湖泊生态系统就可划分为5个不同的湖区类型,生物区系结构复杂,不同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许多名贵水产品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物种,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的生态系
浏览量:0
时间: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有作为生产者的浮游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其它大型植物,也有作为消费者的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还有大量主要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在生态系
浏览量:0
时间:
在自然环境中,多数鱼类具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或者迷惑敌人或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鱼类,如鲐鱼、马鲛鱼、金枪鱼等,它们的体背色深,多为蓝黑色、深蓝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为银白色、白色或淡黄白色,这种颜色称为消灭色。如果从上往下看
浏览量:0
时间:
有些鱼类的颜色,在幼鱼到成鱼随个体发育阶段和栖息环境不同有显著的不同。如胭脂鱼,幼鱼期体呈灰褐色,身体两侧有3条黑色宽横纹,各鳍为淡红色,其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深黑色斑点。随着个体的发育,至第二年,体侧的3条黑色宽横纹逐渐模糊,体侧为淡红色底上布满大小不等的深黑色斑点。至性成熟个体,身体为黄褐色,粉
浏览量:0
时间: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