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

热度 network 分享 时间: 点赞
白鬼筆
Bái Guǐ Bǐ
白鬼筆
別名鬼筆、鬼筆菌、竹下菌、竹菌、無裙蓀
功效作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資料來源

《全國中草藥彙編》  

別名

鬼筆、鬼筆菌  

來源

真菌類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  

生境分布

夏秋兩季雨後,產生在林內地上。分布於山西、山東、安徽、廣東。  

炮製

採摘後切去粘臭的菌蓋,用水沖洗乾淨至無臭氣,曬乾或鮮用。  

性味

甘,溫。  

功能主治

活血,除濕,止痛。主治風濕痛。  

用法用量

鮮品6兩,浸泡在5兩白酒(或五加皮酒)內,10日後服用,每服3~5錢,日服2次,干品用量為鮮品的1/10。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縱皺,彎曲處常有密集的橫皺紋,皮孔橫長,微突起而色淡。根圓柱形,多扭曲,直徑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皺紋明顯,皮較薄,剝落處呈灰黃色。質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性狀鑒別:

1. 粉末特徵:灰白色。

2.韌皮纖維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波狀,末端稍尖或鈍圓,長180-650μm,直徑16-54μm,壁厚4-18μm,孔溝粗而密,表面可見斜向交鍺紋理,有的胞腔具菲薄橫隔。

2.草酸鈣簇晶直徑11-64μm,稜角大而較鈍;有的含晶細胞數個相接,簇晶排列成行。

3.射線細胞切向縱斷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切向壁具斜向交錯或不規則網狀紋理。

4.導管為網紋和梯紋。此外,有木栓細胞及少數澱粉粒。  

2.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2g,加甲醇適量,製成100%(W/V)溶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紫丁香甙、異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4-甲氧基水楊醛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CMC-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水(7:3:1,下層澄清液)展開15cm,噴以10%硫酸溶液,105℃恆溫箱中烘4分鐘顯色。供試品溶液色譜中,僅與對照品紫丁香甙、β-谷甾醇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化學成份

子實體含麥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二氫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友情链接

LINKS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