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

热度 network 分享 时间: 点赞

空气的成分(通用7篇)

空气的成分 篇1

  一、--思路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案

  课  题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授课人  明海

  学  校  长沙市长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学生阅读教材:空气成分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增强记忆。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 

  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空气的成分 篇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性质的差异,分析混合物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做出解释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研究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材料和仪器: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集气瓶、蜡烛、柴。

  2、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

  一、            谜语导入  。

  二、            演示实验。

  三、            产生问题。

  四、            实验探究。

  五、            总结。

  六、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

  氧气21%                    支持燃烧

  空气的成分      氮气78%                    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水蒸气1%

空气的成分 篇3

  第二节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组成,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体积分数)。

  2)了解红磷在钟罩里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

  3)对稀有气体(如氦气可用于填充气球等)用途有初步的了解。

  4)知道工业上用空气分离得到氧气。

  5)查找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有所体会。

  教学重点: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co2组成

  教学难点:1)红磷在钟罩里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

  2)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研究。

  教学过程: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科学家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一、 空气的组成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空气,那请你们说说空气对人类有那些重要用途?

  空气如此重要,那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

  组成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

  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有大量的浓烟产生。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

  水进入集气瓶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这有说明了什么?

  生:集气瓶内气压减小;说明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

  而不是全部。

  ③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④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要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红磷燃烧的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讨论分析水面上升1/5体积的原因,然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说明其他钟罩内4/5的体积我们课堂实验无法探明,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已测得空气的组成,然后根据饼形图和柱形图讲述空气的组成和各项指标。)

  师:200多年前,就有许多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的结论是: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某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其实是氧气。空气中还有一些气体是不支持红磷燃烧的。有经过更多的实验和思考,科学家终于探明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

  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

  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师:(1)氦气可以充填飞艇和气球,相对氢气更有安全性;保护气

  (2)可以制造霓虹灯;

  (3)冷却气

  〔阅读〕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后,出示多媒体。

  板书3.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师:氮气和氧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能变成液态,而且液态氧和氮的沸点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制取液氧和液氮。

  过程:(1)净化空气,除去尘埃和水蒸气(2)降低温度,液化氮气和氧气(3)升高温度,由于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汽化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氧气

  这种方法称为分离空气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物理变化的方法。

  氮气的用途:保护气、氮肥、炸药

  3.小结

  活动:人们需要呼吸纯净的氧气吗?作为作业让学生展开调查,利用课余作一个简单的汇报活动。

  练习:用实验证明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

  a.4∶1   b.1∶4         c.1∶5   d.4∶5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空气的成分 篇4

  3.1空气的成分 :

  1、 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

  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的成分 篇5

  这堂课之后,我的感触很深,我们平日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空气的成分 篇6

  一、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二、教学效果反思:

  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的成分 篇7

  针对今天上的这次试题讲评课,谈我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本节课,我按照学生自主自查---合作探究---集体展评---课堂提升的讲评课的授课思路进行授。把学习的主动性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查,找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及出错的原因,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小组还不能解决的留到集体展讲环节,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班级里解决。但在授课中还是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个别组长太紧张,发言的声音很小,无法让组员听清楚,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影响其他学生倾听的效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还有个别组长只知道,将成员提出的问题讲完,而没有追问提出问题的成员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听懂了没有。讲完就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中。

  2.小组成员的有效发言少,不能主动参与小组解决问题的研讨中,使小组活动成了个人的表演场地,成员不能充分参与,自己的问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解决,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3.课堂上检查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后,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对本次检测题检测内容没有进行整理、归纳、提升、拓展,使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在随堂习题的选择上考虑的不周全,使课堂测试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出检测的价值。

友情链接

LINKS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